刊頭

部落格的訪客

總網頁瀏覽量

顯示具有 2014 06 06 觀光休閒漁業 抱墩(2099411014 張筱芸)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2014 06 06 觀光休閒漁業 抱墩(2099411014 張筱芸)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4年6月6日 星期五

2014 06 06 觀光休閒漁業 抱墩(2099411014 張筱芸)



觀光休閒漁業  抱墩
何謂抱墩:

石墩就是長得這副模樣的一座捕魚陷阱抱墩是澎湖人利用遼闊潮間帶從事漁業經濟活動的一項成就,墩可以說是小一號的石滬?喔!應該是小很多號啦,都是屬於捕魚的陷阱。利用礁岩底棲魚類迴游棲息近岸礁石的特性,以石塊在潮間帶上築成開口的石堆(石屋),這就叫做墩,漲潮時底棲魚類游凅於墩內,退潮時漁民便前往潮間帶將石墩拆解,以網圍魚,捕撈墩中的魚類,這項產業活動就叫做抱墩。
墩的組成:
造墩石材有二:一則玄武岩石塊,一則咾咕石塊。主要魚獲為玳瑁石斑、鸚哥魚、笛鯛,馬拉巴石斑,以及少數老鼠斑。離岸較近者,墩較小,小墩直徑1公尺,高60公分,需要石塊約100塊,漁獲較少;離岸較遠的墩直徑15公尺,高可80公分,石材約百140塊,漁獲較多。
分佈區域:

在抱墩中常會捕獲的石斑魚澎湖傳統抱墩漁場主要分佈在本島白沙鄉面北的潮間帶,包括從中屯、講美一直到岐頭、赤崁一帶,其中赤崁早期為最大宗,全盛時期石墩有500座,岐頭約400座,30幾年前一日抱墩收穫都是數十斤,今日已經不到一斤的魚獲,想當然爾石墩也就一一頹圮廢棄了。
這兩年來在東海鳥嶼、員貝一帶的潮間帶因休閒漁業活動的興起,有旅遊業者築墩帶領遊客體驗這項澎湖漁民的傳統技法,包括銀海快艇、銀河快艇、虹廷民宿等都有提供抱墩帶領的服務。
抱墩季節:
每年春季馬尾藻生長的季節就是抱墩活動開始的號角,馬尾藻的生長會吸引小石斑聚集在離岸較近的石墩覓食,到了6月過後石斑慢慢長大會往較為外海的海域遷徙,這時候就變成離岸較遠的石墩收穫較佳,中秋過後石斑就遷徙往深水處,這時候石墩已經無用武之地,漁民就會把石墩拆解以待明年,這個過程在澎湖當地叫做「散墩」,來年春季馬尾藻初生時漁民會再度把石墩架起,就是所謂的「撿墩」。
抱墩工具:
耙仔、浮具、盛具、固定繩、網具、鐵叉等。
抱墩過程:
先是以耙仔清理墩仔旁邊的漂流物以利圈網;透過保麗龍浮具托載塑膠盛具以盛漁獲;盛具以細網封住頂面僅留一口,以杜魚兒遁逃;圍墩的網具(俗稱纑仔)大小不一,兩端各以木柴固其網肉,網口八尺、網深三尺;鐵叉用來捉穴中之魚,或伺候裸胸魨。抱墩得先除去週遭之阻石,網口得朝逆流方向按住纑仔,一面搬移石塊,一面得趕魚集中。拆墩得先搬動大石塊,自外而內拆,墩愈拆愈小,網子也得跟著縮小,石塊搬盡時以雙手緊握木桿合住網口起網,把魚倒入盛具。
拆墩之後,另築新墩,須俟下一水(約半月)方可集魚作業,所謂:一水之內,一墩不可以兩拆也。
困境:
澎湖抱墩文化幾近停滯,主要原因是近海漁業枯竭問題日益惡化,加上旅遊業者肆意帶領遊客前往傳統抱墩漁場體驗抱墩,卻沒有依照抱墩該有的時令文化與習慣,導致石墩大多無法集魚,或許政府除了鼓勵少數漁民將抱墩轉型為休閒漁業之餘,更得思考抱墩技法的傳承,否則未來無人可築墩,何來抱墩之行呢?!
  • 抱墩就是長得這副模樣的一座捕魚陷阱

  •                                                     抱墩中常會捕獲的石斑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