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頭

部落格的訪客

總網頁瀏覽量

2014年6月22日 星期日

2014 06 22 抱墩的過程(2099411014 張筱芸)

抱墩的過程
抱墩漁法是利用礁岩底棲魚類洄游棲息近岸礁石,及澎湖因島嶼與淺礁密布平均水深很淺的特性。在潮間帶廣闊地區,漁民在退潮時,前往潮間帶抱墩。抱墩前,先以工具清理墩旁的漂流物及石塊,以利圈網。漁民用漁網將墩圍住,網口置於海流的尾端,即網子開口要逆著水流,網口才得以撐開,再將網子兩端的木柄約略固定。接著依順流的方向先搬動大石頭,自外往內拆,墩越拆越小,網子也跟著縮小,一面搬移石塊,一面縮小網口,合攏木柄,促使魚向網內集中,使躲在石堆裡的漁獲順著水流躲入後方的網子內。待石塊搬盡,雙手緊握木柄合住網口,將漁網迅速撈起離開水面。每年農曆三、四月清明節左右的春季是馬尾藻生長的季節,也是抱墩活動的開始,馬尾藻的生長會吸引魚群聚集在離岸較近的石墩覓食。春季馬尾藻初生時,漁民就會下海清除東北季風所堆積的硓(石古)石丁殘骸,以確保墩位的水深,方便漁類棲息,此過程即稱為「撿墩」,此為抱墩活動的先前準備。到了六月過後魚群會往較為外海的海域遷徙,這時就變成離岸較遠的石墩收穫較佳。中秋過後,海水水溫下降,魚群「下港」(魚群游到深水區避寒),這時候漁獲量不佳,石墩已經毫無作用,故漁民就會把石墩拆解以待來年,這個過程在澎湖當地叫做「散墩」。
有些漁民會利用冬天時,不抱墩亦不將墩拆除。而是僅搬除一兩塊石頭,利用魚叉鋒利的叉尖,深入墩內刺魚,此方法可重複使用漁墩,不需重覆堆疊石墩。但有部分石墩會被其他漁民所利用,偷偷捕撈漁獲,甚至破壞墩的結構。因此,往往在冬天時,石墩更需要不斷的照顧與維護。根據漁民不斷累積的經驗,颱風來襲時,水草會因風浪過大而四處漂流,使原本群居於水草中的魚,躲入石墩中。故在颱風過後,石墩漁貨量較多,漁民即會在颱風過後,密集前往抱墩。但平時,退潮水位越低越適合抱墩的進行,每個月的「大流勢」(大潮汐)(農曆每月十一至十六日,或二十六日至三十日)作業時間較長,是抱墩的最佳時段。因此,靠天吃飯的漁民對於潮汐,需要精準的掌
握,才能有較佳的漁獲量。



資料來源: http://www.shs.edu.tw/works/essay/2012/03/2012031310425746.pdf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