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頭

部落格的訪客

總網頁瀏覽量

顯示具有 2014 03 28 石滬的成立(張筱芸 2099411014)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2014 03 28 石滬的成立(張筱芸 2099411014)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4年3月28日 星期五

2014 03 28 石滬的成立(張筱芸 2099411014)

石滬的成立
石滬澎湖的一種人與大海相互依存的捕魚方法,因有兩座心狀石滬而得雙心石滬美名。原理為利用潮汐起落,在潮間帶堆砌兩道長圓弧形堤岸,從淺水處一路延長至深水處,在深水處盡頭向內做成彎鉤狀。漲潮時,魚群順著海水進入石滬中覓食海藻;退潮後,石堤已高於海面,魚迴游至捲曲處被阻,困於滬內,漁民藉此捕捉漁獲。 全世界石滬約不到六百口,在澳洲夏威夷密克羅尼西亞芬蘭等都有文獻。亞洲則日本琉球群島、台灣泰國等太平洋諸島都有石滬的分佈。澎湖縣現有五百七十四口以上石滬,吉貝村佔了八十八座,為世界密度最高
建造石滬像成立一間公司一樣,需要團體的合力經營。一開始先募股,擬訂契約,再由股東來修建石滬,募股的對象以親族為優先,其次才尋找有地緣關係的鄰里。 石滬的股份數依其規模而定,多在十股上下,股東依自己能力來認養股份的額度,可多人合認一股,也可以一人擁有多股。其中負責人稱代表者。 石滬屬定置漁業,建造完成時代表者需向政府農業科登記五年換證一次並繳交印花,等政府評估通過且公告一個月後,使可發予漁業權執照。

成滬條件
  • 石材:在沿岸需有岩石或漂石可做為建滬材料。澎湖有玄武岩珊瑚礁石灰岩與灘岩可使用。
  • 潮差大:漲潮時,海水帶領魚群入滬,退潮時,石滬高於海面,魚群便被困於滬內,潮差愈大,集魚效果愈好。澎湖群島地勢南高北低,由南至北沉降地形愈明顯,造就北海多石滬聚集。
  • 風浪強:海浪愈猛,魚群愈容易被驅入滬內。澎湖多東北季風,在秋冬時風強海浪大,石滬漁獲多優於夏季。
  • 潮間帶廣:傾斜度小、遼廣的珊瑚淺坪,適合造滬。澎湖縣礁硼廣達三十七平方公里,面積廣大的潮間帶,使得作為餌料的浮游生物不虞匱乏。
建造方式
石材
大多就地取材,在岸邊搬運或斧頭打石,斧頭係代表人出資或由公司購買。基地附近若不夠石材,則用舢舨載運或用廢棄舊棺材板杉木捆成木筏,從它地裝運石材。 修建石滬需質量較重的石塊,以玄武岩為優選,或以團塊狀微孔珊瑚白化或的遺骸來建造,其它質量輕、片狀或枝狀的珊瑚只能填補空隙用。 填造石滬的石頭有上百斤重,除奠基或下層的石頭能藉用海水的浮力,能靠個人搬運,其餘常常使用網繩,許多人分工合力才能加以吊到滬堤上。
施工時段
農曆四至五月最為適合,此時東北季風已近尾聲,颱風也不多,潮間帶作業較為穩定。
工法
使用「亂石砌」,為保持堤內外海水的自然交流,堆疊時不能使用石灰等凝固劑,又要牢靠,只能取決於施作者的經驗來完成。一開始石頭不能平放的堆疊上去,要採以站姿嵌砌在下層的兩塊石塊中間;同一層的石塊則盡量犬牙交錯,做出凹突互出的效果;如果石頭的長度能壓住下層兩塊的石塊更好;在堆疊過程中,大的縫隙以硓古石或玄武岩小石填補、塞緊再往上疊,而硓古珊瑚石灰岩具有碳酸鈣,遇酸雨分解成碳酸氫鈣流至岩縫內,還原時具有固結玄武岩的作用;最後滬堤須逐層向內縮減,到最上第二層時,須使用「反嘴」,即嵌砌的石塊斜度要加大3545度,以便最上層的「面」能以大於45度角插至石縫中,增加滬堤的密實度與方便行走。反嘴和面做得好的滬堤,有左右兩側向中間相互推擠的作用力,才能有效阻檔海浪的衝擊。 每口石滬須配合當地的環境來修建,海域的地形、底質、海水的流向、風浪的大小等,依據這些來調整石滬的位置、構造、開口的方向、堤滬的寬窄、高低等。 滬堤的坡度,減低海浪的衝擊;左右兩側的伸腳弧度,降低魚群入滬後轉向游出滬堤外的機率,就靠建滬人的觀察與經驗。
石滬的基本型態
石滬型態的演變

澎湖的石滬群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