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頭

部落格的訪客

總網頁瀏覽量

2014年6月6日 星期五

2014 06 06 抱墩的歷史(2099411014 張筱芸)

抱墩的歷史
澎湖地區抱墩漁法存在已久,且相當普遍。但對於抱墩漁法的起源,目前各項文獻中皆沒有這種漁法的完整記載,只有原理較為類似的幾種古老的漁法可以做為比較和參考,例如西非、德國、墨西哥灣、象牙海岸等地的捕魚技術。中國古代記載的漁法,也與澎湖抱墩漁法並不完全相同。比較中外古今的各文獻紀錄,發現最大不同之處,在於材質的差異。然而,「至今尚未在文獻上找到以石塊堆成墩」是指珊瑚礁棚上集魚的石堆。以墩為漁獲方法所使用的名稱也因地而異:漁獲大多是底棲性的石斑魚,石斑魚又稱鱖仔魚(玳瑁石斑),因此,「抱墩」在湖西地區大多以「抱鱖仔厝」稱之;有的稱為「拆墩」,也有些地方稱為「拆郭仔厝」或「拆郭仔塔」;所以這種漁法至今尚未有一個被共同認可或廣泛接受的正式國語名稱,本文則統一使用「抱墩」一詞。
    赤崁村潮間帶環境與墩的存在現況抱墩漁法實施地區在潮間帶。潮間帶就是介於高潮線和低潮線之間的區域,澎湖海域達2.8公尺的潮差形成廣闊的潮間帶。漲潮時,較深的海水使魚類容易遠離海溝,接近海岸,退潮時就容易游入墩內。廣大的潮間帶在外緣和陸地間造成淺水的潟湖或淺溝,而正是造墩的極佳地點。外緣較深使魚類容易被困在淺水,只好躲進墩裡此外,澎湖擁有坡度極緩、堅硬的玄武岩盤為底的潮間帶,使得可堆置墩的地形較多,也使得墩不被掩埋或陷落。澎湖傳統抱墩漁場主要分布於白沙鄉東至北及湖西地區的潮間帶,另西嶼鄉亦有零星分布。白沙鄉分佈區域包括從中屯、講美、歧頭、員貝等地,其中以赤崁為最大宗。赤崁東面及北面有寬大的海蝕平台,退潮時的潮間有相當豐富的海產生物;而港口東側向北延伸的溺谷,兩側珊瑚礁層發育良好,棲息漁種繁多,「赤崁村東、北兩面,都有廣闊的珊瑚礁棚,極適合石墩的佈放。」(呂文雄等,2009)。墩在澎湖數量很多,不容易詳細計數。原因之一是因為海上定位不易,且潮起潮落不容易觀察石墩分佈位置,無法在地圖上如石滬般將每一個石墩標示出來。其次是漁民本身對所擁有的石墩均以地區位置為界,自身也無法回答出確切的數字;此外,石墩容易在冬天時乏人照料而毀散,入夏前又被重新堆置。因此,澎湖地區的石墩數量無法精確的計算出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