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頭

部落格的訪客

總網頁瀏覽量

2014年6月22日 星期日

2014 06 22 各村全盛時期的牽罟作業(2099411014 張筱芸)

各村全盛時期的牽罟作業
牽罟作業由於作業範圍、網具大小、風向潮流、應嵵時魚種,可用人力等諸多因素的影響,各村皆有其特定的模式,除了小池角的網主顏柄已歿,無法自其相關親屬處取得資料外,其餘各村全盛時期的牽罟作業簡述如下:

  光復前,全村有三組大網、數組小網。每人出7分粗繩30潯,20尺網(18紋尺或22紋 尺),大網30人,小網20人共組一組長約150米,600潯長繩的繪。上網掛浮筒,2尺一筒,以四角形(因無車床工具,無法削圓)的梧桐材質最受歡迎,當網向前行時,浮筒頂浪會發出嗄!!的聲音,網中魚群不敢靠網外逃。下網掛土圇(瓷製圓形中有空洞以便穿繩繫結)不用鉛塊是因鉛小又重,易陷入底質泥沙之中,牽網相當費力。整個漁場可容納七具網。並由溫王爺踏地相中西側高地約三仙塔為制高點,發現魚蹤時,立即告知牽繪人員,展開作業。

  內垵國小前面,有一片遼闊的沙灘,非常適合牽罟漁作。日據時代內垵村分為二「保」,各「保」皆以牽「大網」作業,後來改用小網(即地曳網),全村約有7-8組繪。每組繪都是由多戶出資合夥。每戶十多潯網肉合編而成。自網口 到網袋底(黑馬)總長約15潯,上網每23尺繫一梧桐木浮子;下網則繫上2寸長的土墜。魚獲人人有份,大人一份。小孩半份,幾乎全村總動員。因網主多已作古,薛必柔先生的父親也是網主之一,惜因年老,無法表達昔日的盛況,據薛必柔先生說法,內垵的牽繪到民國51年就已畫上了休止符。

  望安鄉的網垵口,是一片沙灘地,其中並有多處深窪地帶,可收集魚之效,整個作業區東西寬約500米,南北長約1000米,是個牽罟的好所在。60年前有三組繪,光復後剩二組,現在只剩一組塑膠網用動力漁船作業。民國41年曾有一網臭肉數千斤的記錄,夏天有綠藻較不適合作業,冬季時,選晚上單船搖櫓作業,月亮上頭頂一根竹竿高,或月下頭頂一根竹竿高時,是最佳的作業時段,由拖場的東隅下網,繞行半圈後,在西邊登岸。網具是由棉紗質編成。

  作業地點在林投灣,早期共有五組網,網主之一的吳再續先生有二組網分屬於28個股東,冬季用400潯大網,朽壞後末修補,夏季用網200潯,目前仍使用中,8年前網質已改用玻璃絲。上網浮子為圓形塑膠製品,下網則採用鉛墜。袖網長約70潯。每年有二個作業季節,2-4月為第一季,作業後休網,分拆修補再行合織。7-8月為第二季,作業後則進行整網以待來春。苦船二艘,一載網具、一載繩綱。單船作業時,一船九人,出海一櫓,回程二櫓,輪流替代。

  村南海域是個水深7米的優良拖場 ,主繩由西南方放出1000米,網腳100米以上,網 袋正面寬15米,長10米,兩主纜相距約100米。由現在的東碼頭處起網。網主之一的許東梨先生獨資 網袋部份,網腳則由13-14人以棉紗為材質,分工 合編後染藷而成。據其子許福份先生說:作業時 要選擇冬天。無月光的夜晚進行,45年前,曾牽獲「黑頭巴攏」數萬斤,還得出動舢舨去桸(用手網撈魚)。為了牽動這種大型網及大量的漁獲,要用棉紗台搓後捉扁編製一個肩套,並留著一段約5尺長的接繩「挽」在拖曳的主綱上(不打結),以便手力肩力並施,才能順利使魚兒上岸。

  在南岸進行牽網,最早以前有10組,網肉是由苧仔絲染藷而成,20年前改為塑膠及尼龍製品,目前僅剩陳為富先生三組。大網100多潯、中網60潯、小網40潯。網高3-4潯。單船作業,自東邊放網。每年的正月煦抽籤決定出網序,自西側的30高地依籤序向東排列"可排6組網,直到東側碼頭。每組網l0個股東。6歲以上算一份。山水的漁場是個活港,水緣向南30公尺後愈行愈深,南流起時,水向西南流,退潮時,水向東南流。是個標準的地曳網拖場,只要是北風天,不分潮汐皆可作業,但以黃昏時較好。罟船為平頭舢舨,一船四人(一人大櫓,一人小櫓、兩人放網),曾經有過一網數千斤白鱙的記錄。

嵵裡
  早期有四個網主,6組網。規模最大的應屬現年84高齡的陳順孝先生,目前仍擁有三組網:一組牽定藍、黑鱙,一組牽仔,最後一組牽臭肚、巴攏。因年歲已高,由其子林山忠先生接棒作業。5分粗的尼龍主繩長2000公尺,網腳則是由「唐絲」以8紋尺刺編而成總長250潯,網袋8紋尺共長15米,浮子是塑膠或橡膠製品,11個,沈子是5錢重鉛製品,一尺一個。玻璃絲在15年前開 始用於牽罟網具。每年在冬季作業較好,如遇倒吹風,魚群容易集結,是下網的良機。滿潮時風流太透,選擇低潮,無流的夜間作業,漁獲較理想。作業人數至少6人,拖網人力最少12人。罟船單艘,一船3-5人,每船二櫓,大櫓(主櫓)丈八,小櫓 (崁櫓)丈四,每櫓二人輪流替換,另一人放繩或 幫助放網。搖櫓者在夜間還要負責看星、咬山瓣。數十年前,由於時勢造英雄,牽罟漁法確實盛行一時,為昔日的漁民立下了汗馬功勞,「網腳魚影,網袋飼母子。」此流傳一時的民諺可為有力的佐證。可是今日已非昔比,漁撈技術的進步,長年毒魚、炸魚的人為破壞造成漁源枯竭,使牽罟喪失 了天時;築港、築堤、填海造陸等破壞了漁場,使牽罟喪失了地利;收獲不穩定,年青人口大量外流 ,漁村勞動力不足,使牽罟喪失了人和。「甘苦賺、鑽浪隙,賺沒吃,固再拿槌子摃額。」的應景民 諺也為今日牽罟必走上日漸式微、終被淘汰做了最貼切的註腳。昔日的牽罟勝地外垵、內垵、龍門等處,早已成了祭港、祭堤的牲品;林投、山水、嵵裡、東安等處,也已淪為休閒觀光的「細姨」產業,在夕陽的餘暈中苟延喘。大夥兒可曾想過,這些宿存的牽罟「朝露」在明天旭日東昇之時,還能保有多少昔日的晶瑩光華?



2014 06 22 牽罟作業工具(2099411014 張筱芸)

牽罟作業工具

一組完整的牽罟作業,網、繩、浮子、沈子、舢舨、人力等六個要項缺一不可。除了舢舨、人力以外,其餘四項大多是集合數戶,甚至數十戶的財力所共組,既不是你的、也不是我的,是「我們」的。四、五十年以前,網、繩可都是網組的成員合力製作的血汗結晶,可說得來不易。網的部份:最早使用的材質為苧麻絲,接著用棉線,因前二者易腐朽,民國六十多年再改用塑膠,進一步用尼龍,一百到現在的「玻璃絲」,有著二段坎坷的「演化」歷程。外垵村民許泉順回憶當時的製網過程確實備極艱辛:苧麻自台灣買進,先分後破再旋股(由女人、小孩來做),接合成線,再牽線刺網。整組苧麻絲還要加上蛋白、桐油、和水共染、染後晒乾,再放入約2米高、2人合抱的蒸桶內蒸上10個小時(桐油在網肉上黏上一層,較耐用而不曾腐朽,蛋白則使網肉的顏色較淡,牽網上岸時較不曾驚嚇魚群),取出晒乾後才算大功告成。網繩部份也是從台灣買進瓊麻纖維,(本地龍舌蘭(白樟)纖維質地較差並不合用)分送各戶分工搓合再相接而成。




資料來源:

2014 06 22 牽罟做業(2099411014 張筱芸)

牽罟做業8
 數十年前大型的地曳網海上作業時,要四到六個人,一艘或兩艘搖櫓的舢舨協力合作。先把一條 曳繩留在岸上固定、派人看著,然後以舢舨拖載網 具出海繞行半圈,一面搖櫓、一面下網,在距第一 條曳繩約五十公尺的地方靠岸,由岸上的人將另一 條曳繩牽上岸,並選擇較有經驗的人在岸上指揮全 盤拖網作業。「命令」下達後,左右兩股人馬必需 施力,海中的大網,就靠著浮子和沈子上下平衡的 作用,貼著海底垂百的張掛成一個開口面向岸邊的 U型圓弧,靜待魚兒入網。起網作業是岸上人力的 重頭戲,必需適切的掌握左右繩的節拍、行網的速度,舢舨則開到網邊,一面吆喝、一面拍打水面, 把魚兒驅趕入網,網漸行漸近,岸上的兩組人馬也 逐漸向U網的對稱軸靠攏,袖網離水之時,拉網不可過急,以免網袋離底,魚群脫逃。等到兩路人馬 會合、網袋近在咫尺的時候,兩組人力併成一組,兩條曳繩併成一條,在一片激情呼聲中,網袋連魚 獲已上了沙灘。收穫的喜悅,暫時忘了拖網的疲憊。

  各村對漁獲的處理,做法不盡相同。雖然網具是多家合夥投資的「私器」,但是牽罟的漁獲卻是「見者有份」的公產。除了分配給出網具的「網仔份」和出舢舨的「船仔份」外,凡是參加拖網的人,無論男、女、老、少都可「分紅」,在嵵裡,大人一份。小孩半份,大肚雙份(懷孕牽罟討吉祥之意)。這種大方的「分紅」制度,主要是由於那時候的漁源豐富,漁獲量多。動輒上千斤,而且作業密集,一組網剛上岸,另一組又下網。誰會在乎那一份、半份的魚呢?昔日的這一幕幕,對現時年青一輩來說,已成絕響;對老一輩來說,也只能空留回憶了


資料來源:


2014 06 22 什麼是牽罟(2099411014 張筱芸)

什麼是牽罟
牽罟」就是使用地曳網來捕魚的一種漁撈作 業,在澎湖又稱「牽網」或「牽繪」。四、五十年 以前,那個生活較為困苦的年代,能擁有船隻、網 具的「大戶」並不多,牽罟作業的設備簡單,可合 數十戶共同投資,甚至於可用人力游泳海上佈網, 一舉解決了船、網兩難的問題,當然會受到廣大的 歡迎。尤其是澎湖冬季風浪險惡,出海作業相當危險,牽罟的漁場大都位於背風的南面海域,拖網的人力又是在沙岸上進行作業不但安全度相對提高,而且適時彌補了冬季漁撈的真空。無怪乎「牽罟」在三十年前的澎湖,可其是風光一時。「地曳網」的構造有很多變化,基本上在中央部位有一個用來圍載漁獲物的網袋,兩邊有繫在兩 條很長的曳繩(曳網)上的袖網(翼網、網腳),上網的「浮子」,下網的「沈子」,其微妙的平衡設計,使上網不下沈,下網不離底,可順利的將魚群驅入網袋中。當然整具網的大小可因人因地制宜,普通的網面約有兩公尺高,數百公尺長,必須由三、四十人合力操作才可作業。牽罟的作業季節不 分春、夏、秋、冬,作業時在白天或夜晚均可,尤 其以黃昏、黎明時為最理想,漁獲量最多。其作業 地點必須選擇海底平坦,沒有礁石分佈,潮水緩和 的地方。澎湖沿海的砂質沿岸,如西嶼鄉的外垵村 、內垵村、小池角的網垵;湖西鄉的龍門村、林投村;澎南區的山水、嵵裡;望安鄉的東垵村等,都 是理想的作業地點

資料來源:
http://www.phsea.com.tw/travel/index.php/%E7%89%BD%E7%BD%9F


2014 06 22抱墩與觀光業(2099411014 張筱芸)

抱墩與觀光業
「早年漁獲豐富的年代,一日抱墩的魚量往往都可達數十斤。」但近幾年,由於近海漁業資源枯竭,石墩的漁獲量不如從前;此外,加上有越來越多的石墩乏人照料,被撿拾螺貝的人翻倒、被踏浪者破壞,因而廢棄,且「抱墩」本就是一向消耗體力的作業方式,使得這項不會破壞天然資源、展現先人生活智慧的捕魚技法逐漸沒落。不過在旅行業者的推波助瀾下,「抱墩」近年來已成功轉型為澎湖在地的休閒漁業。在當今步調緊湊、生活繁忙的社會中,慢活的概念已成為休閒度假的主流。因此,很多近海古老的捕魚法,如牽罟採紫菜、石滬等,對於都市文明來說,相對地成為具有海島特色的體驗行程。而近幾年在東海鳥嶼、員貝一帶的潮間帶因休閒漁業活動的興起,當地專業的旅遊業者帶領遊客欣賞澎湖生態之美,也築墩讓遊客親自體驗這項澎湖漁民的辛苦捕魚技法,也成功為澎湖漁業文化注入一股新的生命力,並成為發展澎湖觀光業的一項利基。「雖然抱墩漁法尚存,澎湖水族館亦經常別出心裁的舉辦抱墩活動」(宋國正,2012),澎湖歧頭水族館因擔憂此項技法逐年式微,於是在每年觀光盛季皆舉辦潮間帶活動,成為目前遊客最喜愛的海上活動之一


http://taiwanpedia.culture.tw/web/content?ID=25475&Keyword=

%E6%8A%B1%E5%A2%A9

2014 06 22 抱墩的漁具(2099411014 張筱芸)

抱墩的漁具
圍墩的網具(俗稱纑仔)大小不一,依石墩的大小而定。以受訪者網子為例,分為兩個部分,中間的網子長220cm、寬96cm,其中加深網子部分長100cm、加深60cm,「在澎湖各地的墩有不同的大小、型式。」(宋國正,2011),此網子尺寸適用於直徑約1 公尺,高約60 公分的石墩。中間部分的網子較深,是為了在抱墩過程中,搬移石塊,讓順流而入的漁獲集中。網子下方一端繫
上鉛塊,利用鉛塊增加重量,使此端沉於水底,再以針線使其固定,避免漁獲經由孔隙逃走;欖仁樹木其樹幹內側為中空經磨削過,再以鋼繩穿過,據受訪者表示:早期沒有塑膠浮筒,故使用平日生活易見的欖仁樹木,用以代替浮筒,故網的上面能藉此浮於水面上,展現早期先人的智慧。此外,此端比繫有鉛塊一端較短,目的在於避免漁網拉起時漁獲逃走。








2014 06 22 抱墩的過程(2099411014 張筱芸)

抱墩的過程
抱墩漁法是利用礁岩底棲魚類洄游棲息近岸礁石,及澎湖因島嶼與淺礁密布平均水深很淺的特性。在潮間帶廣闊地區,漁民在退潮時,前往潮間帶抱墩。抱墩前,先以工具清理墩旁的漂流物及石塊,以利圈網。漁民用漁網將墩圍住,網口置於海流的尾端,即網子開口要逆著水流,網口才得以撐開,再將網子兩端的木柄約略固定。接著依順流的方向先搬動大石頭,自外往內拆,墩越拆越小,網子也跟著縮小,一面搬移石塊,一面縮小網口,合攏木柄,促使魚向網內集中,使躲在石堆裡的漁獲順著水流躲入後方的網子內。待石塊搬盡,雙手緊握木柄合住網口,將漁網迅速撈起離開水面。每年農曆三、四月清明節左右的春季是馬尾藻生長的季節,也是抱墩活動的開始,馬尾藻的生長會吸引魚群聚集在離岸較近的石墩覓食。春季馬尾藻初生時,漁民就會下海清除東北季風所堆積的硓(石古)石丁殘骸,以確保墩位的水深,方便漁類棲息,此過程即稱為「撿墩」,此為抱墩活動的先前準備。到了六月過後魚群會往較為外海的海域遷徙,這時就變成離岸較遠的石墩收穫較佳。中秋過後,海水水溫下降,魚群「下港」(魚群游到深水區避寒),這時候漁獲量不佳,石墩已經毫無作用,故漁民就會把石墩拆解以待來年,這個過程在澎湖當地叫做「散墩」。
有些漁民會利用冬天時,不抱墩亦不將墩拆除。而是僅搬除一兩塊石頭,利用魚叉鋒利的叉尖,深入墩內刺魚,此方法可重複使用漁墩,不需重覆堆疊石墩。但有部分石墩會被其他漁民所利用,偷偷捕撈漁獲,甚至破壞墩的結構。因此,往往在冬天時,石墩更需要不斷的照顧與維護。根據漁民不斷累積的經驗,颱風來襲時,水草會因風浪過大而四處漂流,使原本群居於水草中的魚,躲入石墩中。故在颱風過後,石墩漁貨量較多,漁民即會在颱風過後,密集前往抱墩。但平時,退潮水位越低越適合抱墩的進行,每個月的「大流勢」(大潮汐)(農曆每月十一至十六日,或二十六日至三十日)作業時間較長,是抱墩的最佳時段。因此,靠天吃飯的漁民對於潮汐,需要精準的掌
握,才能有較佳的漁獲量。



資料來源: http://www.shs.edu.tw/works/essay/2012/03/2012031310425746.pdf

2014年6月6日 星期五

2014 06 06 抱墩的歷史(2099411014 張筱芸)

抱墩的歷史
澎湖地區抱墩漁法存在已久,且相當普遍。但對於抱墩漁法的起源,目前各項文獻中皆沒有這種漁法的完整記載,只有原理較為類似的幾種古老的漁法可以做為比較和參考,例如西非、德國、墨西哥灣、象牙海岸等地的捕魚技術。中國古代記載的漁法,也與澎湖抱墩漁法並不完全相同。比較中外古今的各文獻紀錄,發現最大不同之處,在於材質的差異。然而,「至今尚未在文獻上找到以石塊堆成墩」是指珊瑚礁棚上集魚的石堆。以墩為漁獲方法所使用的名稱也因地而異:漁獲大多是底棲性的石斑魚,石斑魚又稱鱖仔魚(玳瑁石斑),因此,「抱墩」在湖西地區大多以「抱鱖仔厝」稱之;有的稱為「拆墩」,也有些地方稱為「拆郭仔厝」或「拆郭仔塔」;所以這種漁法至今尚未有一個被共同認可或廣泛接受的正式國語名稱,本文則統一使用「抱墩」一詞。
    赤崁村潮間帶環境與墩的存在現況抱墩漁法實施地區在潮間帶。潮間帶就是介於高潮線和低潮線之間的區域,澎湖海域達2.8公尺的潮差形成廣闊的潮間帶。漲潮時,較深的海水使魚類容易遠離海溝,接近海岸,退潮時就容易游入墩內。廣大的潮間帶在外緣和陸地間造成淺水的潟湖或淺溝,而正是造墩的極佳地點。外緣較深使魚類容易被困在淺水,只好躲進墩裡此外,澎湖擁有坡度極緩、堅硬的玄武岩盤為底的潮間帶,使得可堆置墩的地形較多,也使得墩不被掩埋或陷落。澎湖傳統抱墩漁場主要分布於白沙鄉東至北及湖西地區的潮間帶,另西嶼鄉亦有零星分布。白沙鄉分佈區域包括從中屯、講美、歧頭、員貝等地,其中以赤崁為最大宗。赤崁東面及北面有寬大的海蝕平台,退潮時的潮間有相當豐富的海產生物;而港口東側向北延伸的溺谷,兩側珊瑚礁層發育良好,棲息漁種繁多,「赤崁村東、北兩面,都有廣闊的珊瑚礁棚,極適合石墩的佈放。」(呂文雄等,2009)。墩在澎湖數量很多,不容易詳細計數。原因之一是因為海上定位不易,且潮起潮落不容易觀察石墩分佈位置,無法在地圖上如石滬般將每一個石墩標示出來。其次是漁民本身對所擁有的石墩均以地區位置為界,自身也無法回答出確切的數字;此外,石墩容易在冬天時乏人照料而毀散,入夏前又被重新堆置。因此,澎湖地區的石墩數量無法精確的計算出來






2014 06 06 抱墩的季節(2099411014 張筱芸)

抱墩的季節
澎湖抱墩漁場主要分佈於白沙鄉東至北的潮間帶,包含中屯、講美至岐頭地區。赤崁早期為最大宗區域, 30幾年前一日抱墩魚獲量有數十斤,近日已逐漸轉型為休閒漁業。由當地專業的導遊帶領遊客體驗「抱墩之趣」。


「抱墩」利用礁岩底棲魚類迴游棲息近岸礁石的特性,以石塊在潮間帶上堆成石堆,稱為「墩」。漲潮時,底棲魚類就會棲息於墩內,退潮時漁民便前往潮間帶,先以網具圍住石墩,再將石墩拆解取出網外,魚兒便落入網中,此一漁作方式即為抱墩。

抱墩季節:春季「馬尾藻」生長時節為抱墩起始,馬尾藻會吸引小石斑魚聚集在距離海岸較近的石墩覓食。6月過後,石斑魚慢慢長大會往外海遷徙,這時候就變成離岸較遠的石墩魚獲量較多。中秋過後魚群遷徙至外海水深處,石墩已無捕魚之效,漁民遂把石墩拆平,此過程稱為「散墩」,翌年春季漁民會把石墩再度築起,就是所謂的「撿墩」。
親自嘗試抱墩的時候,記得網子的開口要逆著水流放,網口才會撐開。搬石頭的時候則要站在順流的地方,這樣原本躲在石堆裡的漁獲才會順著水流向網子裡去,抱墩體驗必須配合潮汐,且事先預約配合時節才能進行體驗。





資料來源: http://www.penghu-nsa.gov.tw/user/Article.aspx?Lang=1&SNo=03000581

2014 06 06 觀光休閒漁業 抱墩(2099411014 張筱芸)



觀光休閒漁業  抱墩
何謂抱墩:

石墩就是長得這副模樣的一座捕魚陷阱抱墩是澎湖人利用遼闊潮間帶從事漁業經濟活動的一項成就,墩可以說是小一號的石滬?喔!應該是小很多號啦,都是屬於捕魚的陷阱。利用礁岩底棲魚類迴游棲息近岸礁石的特性,以石塊在潮間帶上築成開口的石堆(石屋),這就叫做墩,漲潮時底棲魚類游凅於墩內,退潮時漁民便前往潮間帶將石墩拆解,以網圍魚,捕撈墩中的魚類,這項產業活動就叫做抱墩。
墩的組成:
造墩石材有二:一則玄武岩石塊,一則咾咕石塊。主要魚獲為玳瑁石斑、鸚哥魚、笛鯛,馬拉巴石斑,以及少數老鼠斑。離岸較近者,墩較小,小墩直徑1公尺,高60公分,需要石塊約100塊,漁獲較少;離岸較遠的墩直徑15公尺,高可80公分,石材約百140塊,漁獲較多。
分佈區域:

在抱墩中常會捕獲的石斑魚澎湖傳統抱墩漁場主要分佈在本島白沙鄉面北的潮間帶,包括從中屯、講美一直到岐頭、赤崁一帶,其中赤崁早期為最大宗,全盛時期石墩有500座,岐頭約400座,30幾年前一日抱墩收穫都是數十斤,今日已經不到一斤的魚獲,想當然爾石墩也就一一頹圮廢棄了。
這兩年來在東海鳥嶼、員貝一帶的潮間帶因休閒漁業活動的興起,有旅遊業者築墩帶領遊客體驗這項澎湖漁民的傳統技法,包括銀海快艇、銀河快艇、虹廷民宿等都有提供抱墩帶領的服務。
抱墩季節:
每年春季馬尾藻生長的季節就是抱墩活動開始的號角,馬尾藻的生長會吸引小石斑聚集在離岸較近的石墩覓食,到了6月過後石斑慢慢長大會往較為外海的海域遷徙,這時候就變成離岸較遠的石墩收穫較佳,中秋過後石斑就遷徙往深水處,這時候石墩已經無用武之地,漁民就會把石墩拆解以待明年,這個過程在澎湖當地叫做「散墩」,來年春季馬尾藻初生時漁民會再度把石墩架起,就是所謂的「撿墩」。
抱墩工具:
耙仔、浮具、盛具、固定繩、網具、鐵叉等。
抱墩過程:
先是以耙仔清理墩仔旁邊的漂流物以利圈網;透過保麗龍浮具托載塑膠盛具以盛漁獲;盛具以細網封住頂面僅留一口,以杜魚兒遁逃;圍墩的網具(俗稱纑仔)大小不一,兩端各以木柴固其網肉,網口八尺、網深三尺;鐵叉用來捉穴中之魚,或伺候裸胸魨。抱墩得先除去週遭之阻石,網口得朝逆流方向按住纑仔,一面搬移石塊,一面得趕魚集中。拆墩得先搬動大石塊,自外而內拆,墩愈拆愈小,網子也得跟著縮小,石塊搬盡時以雙手緊握木桿合住網口起網,把魚倒入盛具。
拆墩之後,另築新墩,須俟下一水(約半月)方可集魚作業,所謂:一水之內,一墩不可以兩拆也。
困境:
澎湖抱墩文化幾近停滯,主要原因是近海漁業枯竭問題日益惡化,加上旅遊業者肆意帶領遊客前往傳統抱墩漁場體驗抱墩,卻沒有依照抱墩該有的時令文化與習慣,導致石墩大多無法集魚,或許政府除了鼓勵少數漁民將抱墩轉型為休閒漁業之餘,更得思考抱墩技法的傳承,否則未來無人可築墩,何來抱墩之行呢?!
  • 抱墩就是長得這副模樣的一座捕魚陷阱

  •                                                     抱墩中常會捕獲的石斑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