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村全盛時期的牽罟作業
牽罟作業由於作業範圍、網具大小、風向潮流、應嵵時魚種,可用人力等諸多因素的影響,各村皆有其特定的模式,除了小池角的網主顏柄已歿,無法自其相關親屬處取得資料外,其餘各村全盛時期的牽罟作業簡述如下:
光復前,全村有三組大網、數組小網。每人出7分粗繩30潯,20尺網(18紋尺或22紋 尺),大網30人,小網20人共組一組長約150米,600潯長繩的繪。上網掛浮筒,2尺一筒,以四角形(因無車床工具,無法削圓)的梧桐材質最受歡迎,當網向前行時,浮筒頂浪會發出嗄!嗄!的聲音,網中魚群不敢靠網外逃。下網掛土圇(瓷製圓形中有空洞以便穿繩繫結)不用鉛塊是因鉛小又重,易陷入底質泥沙之中,牽網相當費力。整個漁場可容納七具網。並由溫王爺踏地相中西側高地約三仙塔為制高點,發現魚蹤時,立即告知牽繪人員,展開作業。
內垵村:
內垵國小前面,有一片遼闊的沙灘,非常適合牽罟漁作。日據時代內垵村分為二「保」,各「保」皆以牽「大網」作業,後來改用小網(即地曳網),全村約有7-8組繪。每組繪都是由多戶出資合夥。每戶十多潯網肉合編而成。自網口
到網袋底(黑馬)總長約15潯,上網每2到3尺繫一梧桐木浮子;下網則繫上2寸長的土墜。魚獲人人有份,大人一份。小孩半份,幾乎全村總動員。因網主多已作古,薛必柔先生的父親也是網主之一,惜因年老,無法表達昔日的盛況,據薛必柔先生說法,內垵的牽繪到民國51年就已畫上了休止符。
東安村:
望安鄉的網垵口,是一片沙灘地,其中並有多處深窪地帶,可收集魚之效,整個作業區東西寬約500米,南北長約1000米,是個牽罟的好所在。60年前有三組繪,光復後剩二組,現在只剩一組塑膠網用動力漁船作業。民國41年曾有一網臭肉數千斤的記錄,夏天有綠藻較不適合作業,冬季時,選晚上單船搖櫓作業,月亮上頭頂一根竹竿高,或月下頭頂一根竹竿高時,是最佳的作業時段,由拖場的東隅下網,繞行半圈後,在西邊登岸。網具是由棉紗質編成。
林投村:
作業地點在林投灣,早期共有五組網,網主之一的吳再續先生有二組網分屬於28個股東,冬季用400潯大網,朽壞後末修補,夏季用網200潯,目前仍使用中,8年前網質已改用玻璃絲。上網浮子為圓形塑膠製品,下網則採用鉛墜。袖網長約70潯。每年有二個作業季節,2-4月為第一季,作業後休網,分拆修補再行合織。7-8月為第二季,作業後則進行整網以待來春。苦船二艘,一載網具、一載繩綱。單船作業時,一船九人,出海一櫓,回程二櫓,輪流替代。
龍門村:
村南海域是個水深7米的優良拖場 ,主繩由西南方放出1000米,網腳100米以上,網 袋正面寬15米,長10米,兩主纜相距約100米。由現在的東碼頭處起網。網主之一的許東梨先生獨資 網袋部份,網腳則由13-14人以棉紗為材質,分工
合編後染藷而成。據其子許福份先生說:作業時 要選擇冬天。無月光的夜晚進行,45年前,曾牽獲「黑頭巴攏」數萬斤,還得出動舢舨去桸(用手網撈魚)。為了牽動這種大型網及大量的漁獲,要用棉紗台搓後捉扁編製一個肩套,並留著一段約5尺長的接繩「挽」在拖曳的主綱上(不打結),以便手力肩力並施,才能順利使魚兒上岸。
山水里:
在南岸進行牽網,最早以前有10組,網肉是由苧仔絲染藷而成,20年前改為塑膠及尼龍製品,目前僅剩陳為富先生三組。大網100多潯、中網60潯、小網40潯。網高3-4潯。單船作業,自東邊放網。每年的正月煦抽籤決定出網序,自西側的30高地依籤序向東排列"可排6組網,直到東側碼頭。每組網l0個股東。6歲以上算一份。山水的漁場是個活港,水緣向南30公尺後愈行愈深,南流起時,水向西南流,退潮時,水向東南流。是個標準的地曳網拖場,只要是北風天,不分潮汐皆可作業,但以黃昏時較好。罟船為平頭舢舨,一船四人(一人大櫓,一人小櫓、兩人放網),曾經有過一網數千斤白鱙的記錄。
嵵裡:
早期有四個網主,6組網。規模最大的應屬現年84高齡的陳順孝先生,目前仍擁有三組網:一組牽定藍、黑鱙,一組牽仔,最後一組牽臭肚、巴攏。因年歲已高,由其子林山忠先生接棒作業。5分粗的尼龍主繩長2000公尺,網腳則是由「唐絲」以8紋尺刺編而成總長250潯,網袋8紋尺共長15米,浮子是塑膠或橡膠製品,1尺1個,沈子是5錢重鉛製品,一尺一個。玻璃絲在15年前開 始用於牽罟網具。每年在冬季作業較好,如遇倒吹風,魚群容易集結,是下網的良機。滿潮時風流太透,選擇低潮,無流的夜間作業,漁獲較理想。作業人數至少6人,拖網人力最少12人。罟船單艘,一船3-5人,每船二櫓,大櫓(主櫓)丈八,小櫓 (崁櫓)丈四,每櫓二人輪流替換,另一人放繩或 幫助放網。搖櫓者在夜間還要負責看星、咬山瓣。數十年前,由於時勢造英雄,牽罟漁法確實盛行一時,為昔日的漁民立下了汗馬功勞,「網腳魚影,網袋飼母子。」此流傳一時的民諺可為有力的佐證。可是今日已非昔比,漁撈技術的進步,長年毒魚、炸魚的人為破壞造成漁源枯竭,使牽罟喪失
了天時;築港、築堤、填海造陸等破壞了漁場,使牽罟喪失了地利;收獲不穩定,年青人口大量外流 ,漁村勞動力不足,使牽罟喪失了人和。「甘苦賺、鑽浪隙,賺沒吃,固再拿槌子摃額。」的應景民
諺也為今日牽罟必走上日漸式微、終被淘汰做了最貼切的註腳。昔日的牽罟勝地外垵、內垵、龍門等處,早已成了祭港、祭堤的牲品;林投、山水、嵵裡、東安等處,也已淪為休閒觀光的「細姨」產業,在夕陽的餘暈中苟延喘。大夥兒可曾想過,這些宿存的牽罟「朝露」在明天旭日東昇之時,還能保有多少昔日的晶瑩光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