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頭

部落格的訪客

總網頁瀏覽量

2014年4月11日 星期五

2014 04 11 澎湖石滬概述(張筱芸 2099411014)

澎湖石滬概述
一、澎湖石滬的源起
   我國古代漁法據『詩經』記載,當時有網、釣、罟、罭、汕、笱、罶、罩、潛、梁等許多種捕撈技藝。漢代已形成了箔旋類的定置漁具,到了東晉,漁民在松江口創造了一種用「瀘」捕魚的方法,即列竹柵於海邊,利用潮水漲落以攔捕魚類,這種漁法在上海稱為「滬」。唐代長江下游,「滬」是主要的捕魚工具之一。以後「滬」向其他地區發展,方式名稱又有了改變,例如捕捉螃蟹的稱為「蟹籪」,捕捉魚類的稱為「魚籪」…等。明朝初年,朝廷曾下令「片帆寸板不許下海」。清朝以後,嘉靖三十年後倭患起,海禁更嚴。明清兩朝還曾實行遷海,外海島嶼更劃為禁地,「要蕩平房屋,必使島無一人」,否則「殺死勿論」。因此澎湖首座石滬建於何時何處,因年代久遠文獻闕如已不可考。 澎湖石滬的最早記載,出現於清康熙三十五年(西元1696)高拱乾纂的台灣府志賦役:「澎湖有…大滬2口、小滬20口…納雜稅」;雍正六年(西元1728)的清查則增加小滬34口、雍正八年(西元1730)又增加小滬半口(文獻中未交待何謂半口),雍正十一年(西元1733)再增加小滬18口;到了乾隆六年(西元1741)時,澎湖有大滬2口、小滬72口半、乾隆二十九年(西元1764)澎湖志略載:「澎湖大滬2口、小滬73口半」;光緒十九年(西元1893)林豪編著澎湖廳志:「澎湖有大滬2口、小滬76口半」。另據澎湖廳志風俗篇記載:「滬用石碎圍,築海坪之中,水滿魚藏其內,水汐則捕之。滬者,於海坪潮漲所及處,周圍築石岸,高一、二尺,留缺為門,兩旁豎木柱、掛小網柱上,截塞岸門。潮漲淹沒滬岸,魚蛤隨漲入滬。潮退水由滬門出,魚蛤為網所阻。寬者為大滬,狹者為小滬」。由於石滬的建造曠日費時且耗費人力,因此由以上文獻推估,澎湖石滬的建造應更早於西元1696年,迄今已超過300餘年。
二、澎湖石滬的種類
  澎湖的石滬因為地形、方向、潮流等因素的不同,其形狀也不盡相同,但主要可分成三種類型,分別為弧形石滬、單滬房石滬與雙滬房石滬。
1.「弧形石滬」:古稱「淺坪滬」,乃指沒有滬房的石滬,因其外形如      弧,又稱為「畚箕滬」或「圓籠仔圈」,通常建於淺水區且大多離高潮    線較近,所以吉貝人又稱之為「高滬」。
2.「單滬房石滬」:指的是有一個滬房的石滬,通常建於水位較深的地      區,因而也有人稱之為「深滬」。
3.「雙滬房石滬」:則為有兩個滬房的石滬,又稱「雙聯滬」,吉貝、牛    心灣及七美的雙滬房石滬於構造上又有所不同,有些滬房是一前一後,    些則是一左一右。依本研究團隊的調查,澎湖的石滬型態以弧形石滬所    佔比例最高(約佔49%),其次為單滬房石滬(約佔32%),雙滬房石滬最      少(僅有3%);尚有16%的石滬,因過度的毀損僅剩遺跡,已無法辨識其    原來的型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