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頭

部落格的訪客

總網頁瀏覽量

2014年4月28日 星期一

2014 04 28雙心石滬最佳觀賞時間(張筱芸2099411014)

雙心石滬最佳觀賞時間:
§   1937年顏恭先生在七美打造這座石滬的時候,或許心中盤算的是可以在冬季增加多少魚貨維持家庭開銷,萬萬沒料到幾十年後的雙心石滬,會成為廣告業者取景、政府觀光形象行銷以及無數戀人來到岸上許下諾言的熱門景點。
§    雙心石滬又稱頂隙滬,因為就位在七美頂隙的位置,建造這個石滬的老師傅也是吉貝人,吉貝號稱澎湖石滬的故鄉,整個澎湖700座石滬裡頭,吉貝一個村就佔了88座。七美雙心石滬之所以能名聲響亮,在於它的造型美麗浪漫,也在於它的保存完整,因為澎湖大多的石滬不是頹倒就是已經棄置,只有雙心石滬每年都會有維修工程在進行。
§    石滬就是捕魚的陷阱,利用滬牆的高度,漲潮時魚兒入滬,退潮時海水比滬牆低,魚群就被困在滬內,石滬擁有者就可以到滬房內去灑網抓魚。一個石滬通常要數年的時間且集合數個家庭共同完成,所以大部分的石滬都是是私產也是數人共有的,所以巡滬的時間是由這些石滬擁有者彼此協調分配。對於冬季無法出海捕魚的日子來說,石滬是許多澎湖漁民賴以維生的經濟來源,只是隨著澎湖海洋資源枯竭,現在石滬大多不具備捕魚的功能。
§    堆砌石滬需要很高的技術,因為石頭都是用堆的而不是用水泥膠著,所以工法不對的話,海浪一來就會沖毀石滬,現在澎湖會修石滬的人很少很少了,七美的雙心石滬每年都會看到外滬有坍壞的狀況,站長開始擔心它的保存跟維修問題了。
§    來到七美,前來雙心石滬,在美麗的雙心造型下許下誓言,讓戀人們的愛情更堅貞。
§  景點設施:Enlarge
雙心石滬其實是可以走下去的遊客近拍的,在山崖上沒感覺到石滬的龐大,走近一看才會發覺原來是龐然大物
§  木構涼亭可以休息蔽日並登高拍攝雙心石滬
§  金龍塔旁邊有石板路可以步行下石滬
§  附近有不少家賣貝殼飾品的攤販,但是站長研判這些貝殼不是
 美當地的,應該是菲律賓進口的。
§  建議玩法:
§  雙心石滬是七美觀看日出最佳的景點,站友一早爬得起來的話不妨前來雙心石滬欣賞晨曦跟海面升起的日出。
§  滿潮後23小時可以前來雙心石滬戲水游泳,這裡可是一個天然的大游泳池呢!但是得忍受斷崖上頭遊客對著你猛按相機就是。
§  退潮時可以沿著山坡的石板路走下雙心石滬,裡頭有不少熱帶魚跟一些海蔘跟豬媽(台語,即寶螺),是另一處潮間帶教室。
§  最傳統的玩法則是在山崖上拿著相機拍照
§  幾年前石滬的主人在滬腳種了石花,後來七美人將其製成清涼退火的石花冰,在石獅風景區就可以買到

§  觀賞最佳時間


雙心石滬彷彿是貴婦剄上那枚藍鑽
已經是遊客來澎湖必訪的景點
或者說指名一定要去合影一張方到過澎湖
即使要搭一小時的快艇再所不惜
要好好欣賞雙心石滬不同潮汐下的美
建議還是要在七美住下來
否則每日潮汐變化
能否看到雙心石滬最美麗的時間點只能碰碰運氣囉

雙心石滬最佳觀賞時間大概落在乾潮前三小時左右
那時候海水退去一半
滬牆一半裸露水面而一半還浸泡在海水中
石滬輪廓優美又有水影漣漪泛著海草的綠光
這個時間點會是拍雙心石滬最漂亮的時間落點
如果滿潮時去拍會拍到石滬幾乎沒入水中
糊糊的滬牆無法凸顯石滬的輪廓剛毅之美
如果乾潮時間點去則海水幾乎褪去大片
潮間帶黑石裸露又會削弱石滬的獨立性
黑成一片不是很好看
不過要剛好乾潮點前3小時可以抵達雙心石滬

2014 04 28 雙心石滬 (張筱芸 2099411014)

雙心石滬

七美鄉雙心石滬
心心相印
說到澎湖,絕對不能不提到最浪漫的七美雙心石滬了。雙心石滬位於澎湖七美鄉的東湖村,七美鄉的名字本來就帶著美麗的色彩,加上附近海岸邊出現了兩個愛心相連的石滬,更讓人覺得浪漫無比,每次都讓許多遊客慕名而來,特別是熱戀中的情侶,彷彿一起來到雙心石滬,就可以得到祝福呢!
七美鄉雙心石滬是由兩個石滬搭成的心型,頭尾相接,形成了兩個愛心相連的浪漫景象,心心相印,就彷彿兩個戀人相依偎一樣,自從雙心石滬的知名度打開之後,就激辯成了澎湖旅遊的代名詞。

美麗的陷阱
雖然大家給美麗的雙心石滬這樣心心相印的浪漫聯想,但是事實上,石滬原本是沿海漁民用來捕捉魚類的陷阱,之後趁著海水漲潮時淹過石滬,並且帶來大量的魚類,然後在藉由退潮時水位下降,魚兒們就會被困在石滬當中,如此一來就等於甕中捉鱉了。
石滬季
澎湖的石滬季,是澎湖地區的大盛典,也是針對光觀業所舉辦的,所以遊客也能夠一起共襄盛舉喔!可以體驗石滬捕撈的真實情形,主辦單位也會邀請藝人表演,現場也會美味新鮮的美食嘉年華喔!
居高臨下
來到七美的雙心石滬,可以從附近的高處向下俯瞰,雙心石滬是由許多石頭排列而成的,從高處更能清楚的看到兩個大大的愛心,而且雙心石滬也比想像中的更大更壯觀,感覺裝滿了更多愛情的祝福,也難怪有這麼多遊客慕名而來,看過了絕對不會失望的!
俯瞰過雙心石滬之後,可以下水走走、玩玩,附近海域的海水非常清澈碧藍,如果水位不高,或是正處於退濤的時候,也不妨走到雙心石滬裡頭,彷彿愛愛心將你圍繞,也別有一番樂趣喔,十分浪漫。
頂隙滬
七美鄉的雙心石滬,位在於東湖村的頂隙,所以又被稱為「頂隙滬」。雙心石滬不單單只是澎湖的一片風景,而是一種人文景觀,還留下了過去先民的智慧和足跡,所以政府才會積極維護,而且希望能夠繼續保存下去,讓後代子孫也能看到這樣的景象。
在這裡也要提醒各位朋友,到了美麗浪漫的七美雙心石滬,除了回憶和照片之外,不要留下任何痕跡喔!石滬上的石頭是不能被破壞的,希望遊客也能發揮公德心,一起保護這片美麗的人文景致。
如何去七美雙心石滬
地址:澎湖縣七美鄉東湖村頂隙北面海崖下
電話:06-9216445
交通:搭交通船恆安輪或光正輪,至七美島後轉搭計程車即可達雙心石滬。

資料來源: http://tour.penghu.gov.tw/tw/Attractionscontent.aspx?id=4996

2014 04 28 吉貝石滬文化館開放時間(張筱芸 2099411014)

吉貝石滬文化館開放時間

因吉貝嶼居民早期靠石滬來捕魚,故吉貝文物館又名吉貝石滬文化館,成立於2003年,佔地約三十坪,展示早期村落生活所需的農、漁、牧等器具,亦保存了澎湖縣最完備的石滬文物和相關訊息。在早期欠缺動力機具的年代,建造捕魚的石滬,都是靠漁民用雙手搬運石頭,一塊塊在海水中堆積至幾百至上千米長;填滬之前要在海面上放一個木桶,來觀測潮汐的走向,以便擇定滬門的方位。因為滬門必須正對著海水的流向,魚兒才容易隨著潮水退困在滬房中。填滬的工作必須在退潮時才能進行,利用海水的浮力搬移大石頭,且每一塊都必須以站姿互相擠靠嵌契,再用小塊的珊瑚礁岩填補縫隙,才能築出牢固的石堤。因為遇到風強浪高的天侯就不能作業,因此填造一口石滬往往得耗費幾年甚至還上十幾年的光陰才能完工。
位於吉貝嶼南方碼頭灣內,吉貝旅客服務中心內東側,不但是澎湖第一個民間文化館,也是澎湖第一個「另類」的博物館。無論室內室外均有"看頭",走道上有巡滬人模特兒、石滬漁權的石碑拓印捲軸;展示室內陳列了的石滬結構、修建及捕魚方漁法等油畫和沙畫,石滬中常見的魚類燈箱、燭光畫及各種石滬相關的文獻和漁具,並有專員提供石滬文化演進的解說服務,增加遊客對吉貝嶼傳統石滬捕魚的了解;而在室外的海堤上則以一座石滬意象的裝置藝術,來引導觀眾走入潮間帶的石滬群中。

位置(地址)

台灣.澎湖縣.白沙鄉吉貝村1822

歸類

博物展覽館

開放時間

41日至1031日 週一至週五的08001700

收費說明

免費

聯絡方式


06-9911487  







資料來源: http://www.vrwalker.net/tw/scenery_view.php?tbname=scenerys&serno=1170

2014 04 28 吉貝石滬文化館 (張筱芸 2099411014)

吉貝石滬文化館
   石滬的故鄉在澎湖,那吉貝應該就是石滬鄉的鄉長了,澎湖號稱700多座石滬,光是吉貝村周遭海域就佔了超過80座大小不一的石滬,尤其在後山一代海域分佈更廣,保存更完善,並規劃有戶外的石滬導覽區,吉貝設置一座社區型的石滬文化館便是理所當然的!
   石滬文化館由文建會補助地方設立,展區不大,座落在吉貝遊客服務中心旁,分戶外石滬藝術區以及室內展示區,室內展市區有入口處的吉貝石滬空拍圖,走廊上巡滬人的模型與巡滬工具展示,石滬堆砌的石材,另有一處室內展示空間,保存有石滬產權文獻以及石滬修建技法,石滬漁法等彩繪解說與圖文,室內空間並有影片介紹可觀賞,最特別的就是觀賞影片的座椅是石滬魚種的方形光燈,這個小朋友應該會很喜愛!等候搭船的空檔可以到石滬文化館去參觀石滬的各項介紹資訊,石滬介紹與構造及功能在網路上都可以查到非常完整的文獻與研究,這裡我就不贅述,大家只要記住一個觀念即可:石滬就是澎湖人冬天的海邊石網,透過潮差與石滬陷阱自然魚到擒來,誰說無法出海就沒魚吃呢,澎湖老祖先透過石滬讓討海生活可以全年無休!





資料來源



2014年4月27日 星期日

2014 04 28 石滬的命名(張筱芸 2099411014 )

石滬的命名:
底質狀況
  湖西的蔥滬因多咾咕石蔥枝狀珊瑚,後寮的爛土因多爛泥,吉貝的紅土滬因多紅泥,龍門沙滬、烏崁沙滬、南寮沙滬、通樑沙滬、後寮白沙滬、吉貝竹日砂仔、砂河仔多白砂,吉貝[石老][石古]滬仔多[石老][石古],吉貝粗石多大石……

  西衛埕方取其位置最北頂風之意,?裡內滬、外滬,後寮外滬,西衛南培仔東、南培仔西,安宅頂滬、下滬,湖西東滬、西滬,合界東角,西角,鳥嶼內新、外新,紅羅內港口、外港口,險礁東滬、西滬,大池內厚殼、外厚殼,通樑北面、南面、北腰、南腰,小池內門口、外門口、外垵北勢、南勢、東滬、西滬,風櫃蛇頭西,南寮北滬,鳥嶼鐘滬內,鐘滬外……

附近地名
  西衛堀口,赤崁鎮丁礁,小池角倒鼻頭、鼻仔、燭台,赤馬海鼠仔、鱠仔鼻頭、失心灣內外滬,風櫃蛇頭西,將軍金瓜仔,吉貝落灣仔、大坪,南寮葛仔尾……

建滬時間
  重光舊滬、新滬、西衛舊滬、新滬,吉貝新填仔、新瀨仔南、舊瀨仔南、西完、新蹋仔、舊蹋仔、新滬、舊滬,二崁舊滬、新滬,西衛、中屯、沙港新滬……

石滬形狀
  龍門雙月眉,葉月眉,瓦硐月眉,合界布袋,赤崁西樵仔,吉貝畚箕、騎腰仔、旗杆夾、奶頭滬,小池角雙頭國,西衛、山水破滬,風櫃大?滬,七美雙心。

底棲生物
  內垵鐘滬多鐘螺,吉貝蝦紗多蝦草,因而命名。

漁獲種類
  龍門垵米滬多奧奈鑽嘴,大池厚殼滬多雀鯛科的厚殼仔魚,赤崁的狗母滬,龍門的烏仔滬,沙港的青嘴溝多青嘴龍占的幼魚,小赤崁的三日仁空滬原意是指三十年捕魚空空,即沒有漁獲之意。

特別功能
  吉貝的探滬仔係位於瀨仔礁附近,漁民先到探滬仔這口石滬一探,就可獲知附近其他石滬有無魚蹤,瀨仔礁可當臨時碼頭,緊臨瀨仔礁的石滬易於泊船,故稱為船仔頭滬,通梁船頭也有類似功能,鳥嶼的後碼滬常見有船隻泊靠,烏崁的洗魚窟滬即因常在此地清洗魚體而命名。

行程難度
  大倉倒埕是指容到達,船垵是指船泊靠容,湖西的查某滬是指建滬地點較近,女人也可以參加修造,巡滬也因路途不遠而很方便。

人為地物
  大倉的門口滬建在漁港之外,近如自家口,員貝、小門的宮口滬建在村廟附近,通梁客公滬附近有客公廟、風櫃宮口滬附近有三官廟。吉貝的門前滬。

所有人名
  鼎灣的焱竹,鳥嶼有標仔、網仔、修仔、自仔、吳媽諒、草埔仔、珠仔、賴仔,大池有尚仔、光晏,外垵姓盧滬、南寮天章滬,五德大城滬。

持股份數
  南寮五份仔滬,即因有趙姓五人持股共伍份而命名。

抽籤排序
  龍門村三口,即龍門一號,龍門二號、龍門三號

生活習慣
  講美吃菜滬仔即因建石滬的陳姓先祖為吃菜人(茹素),因此取名為菜滬

持股關係
  岐頭的父子滬,此滬係由郭家五世(雅、俊)和六世(玉為、光武、玉鄰、光陰、玉使)兩代共同填造,父子通力合作而完工,故稱父子滬



2014 04 28 石滬的常用名詞(張筱芸 2099411014)

石滬的常用名詞
(文字內容出於 「澎湖的石滬」,洪國雄著)
滬簿
  在石滬建造之前,用以約束合夥人的合約書,通梁人稱為「口書」。
建滬的時間冗長,事情多雜,權利義務有必要「白紙黑字」以召公信,舉凡出工時間、出工人選、集合地點、違約罰金,影響漁獲的仔位都納入規約。

代表者
  石滬股東中的頭頭,通常淺滬是由巡滬的第一籤擔任,深滬因建滬需要船筏,所以有「船仔份」的人才能擔任,此人專責修滬安排,巡滬輪序、執照申請、拜滬事宜。

漁權登記
  石滬屬定置漁業,需向縣政府農業科登記,五年換證一次並繳交印花稅,因漁獲欠佳,已很少人再去辦理漁業權執照。

拜滬
  每年定時或豐收之日,由滬主或所有持股人準備三牲、小金、小銀、柱香到海邊祭拜,向海龍王、好兄弟祈求保佑石滬入魚。早前很普遍,目前可能僅剩講美洪顏滿(74歲)於1010日水仙王生日仍有拜滬活動,滬主還得準備兩個各半近的紅龜分送股東。

探滬
  巡滬人因不能確定是否有魚擱滬,只帶一枝竹竿下海巡滬,若發現魚蹤,即刻脫掉上衣繫於長竿上站在滬方上揮舞示眾,引人來收成漁獲。

滬圍
  在岸上築高堤,方便巡滬者到此看水瓣、並兼擋風雨。為下海巡滬前的休息聊天場所。二崁、外垵、北寮、西衛、吉貝都建有此種滬圍。

滬流
  將抽完的滬門龜順序記錄在一信合作社出版的月曆上,以明巡滬順序。

網仔頭
  岐頭的搶仔坪滬有這麼一個規定,參加修滬者可路在滬主後撿拾未被網巡的魚,即持有一份網仔頭



2014年4月11日 星期五

2014 04 11 澎湖石滬的數量與分佈(張筱芸 2099411014)

澎湖石滬的數量
澎湖石滬的數量,由清康熙時期22口,到清末時期漸次發展為78.5口,日據大正六年(西元1917),澎湖水產會調查澎湖石滬合計有314口,昭和十三年(西元1938)的石滬漁業權登記則有284件。台灣光復後,西元1950年政府核發的石滬漁業權執照有149件;1957年澎湖登記的石滬有192口。為何光復後石滬數量反而減少?可能與持有人怠於辦理石滬漁業權登記或是機械動力船舶發展,改採經濟捕撈有關。
近年來,澎湖石滬的數量則以洪國雄老師於1999年完成的調查較為精確,全澎湖縣的石滬共計有558口,如果再加上漏查補登的石滬16口,其總數應在574口以上。本計畫團隊於2005~2006年間,對於部分地區的石滬又進行了一次清查,發現遺漏及新建的石滬又增加了13口,總計澎湖石滬數量的紀錄可推進至587口;2008~2009年則對於剩餘地區的石滬再進行實地調查,結果發現澎湖石滬的數量可推進至592口之多;2011年則是針對吉貝嶼石滬群及七美雙心石滬重新做一滬口普查動作,發現若再加上口述流傳或曾有文書記錄但實際查無遺跡的石滬,澎湖的石滬數量恐怕在600口以上。以澎湖320公里長的海岸線,扣掉港口及水深無法造滬的地區,竟然分佈有將近600口的石滬,其密度與數量,堪稱世界之最,絕對具備登錄為世界文化遺產的潛力。

澎湖石滬的分佈

澎湖群島在日據時代的紀錄有64座島嶼,但據2004年的最新調查,總計有90個島嶼,其分佈水域最長約60公里、最寬約40公里,水深大抵北淺南深,因此愈往北端的島嶼,潮間帶愈寬廣,其石滬的數量也愈多。以澎湖的一市五鄉而言,北方的白沙鄉,石滬數量最多,尤其吉貝島自古有「石滬故鄉」之稱,據2011年的調查全島共有116口石滬(目前尚可辨識的為102口,加上口述流傳或曾有文書記錄但實際查無遺跡的石滬14),為石滬分佈最多的島嶼。其次為西方的西嶼鄉,再其次才是東方的湖西鄉與中間的馬公市,而位居南方的離島則最少。澎湖石滬的最北端為目斗嶼的3口石滬,最南則是七美島的雙心石滬。由於七美雙心石滬邊有一個極為適合眺望的石崖,因此使雙心石滬因為視覺高點的優勢,而有「地球上最美麗的人文景觀」的封號,進而成為澎湖的觀光意象,被當地形塑成浪漫愛情的象徵。
澎湖石滬群的分佈示意圖-紅點為石滬



2014 04 11 澎湖石滬概述(張筱芸 2099411014)

澎湖石滬概述
一、澎湖石滬的源起
   我國古代漁法據『詩經』記載,當時有網、釣、罟、罭、汕、笱、罶、罩、潛、梁等許多種捕撈技藝。漢代已形成了箔旋類的定置漁具,到了東晉,漁民在松江口創造了一種用「瀘」捕魚的方法,即列竹柵於海邊,利用潮水漲落以攔捕魚類,這種漁法在上海稱為「滬」。唐代長江下游,「滬」是主要的捕魚工具之一。以後「滬」向其他地區發展,方式名稱又有了改變,例如捕捉螃蟹的稱為「蟹籪」,捕捉魚類的稱為「魚籪」…等。明朝初年,朝廷曾下令「片帆寸板不許下海」。清朝以後,嘉靖三十年後倭患起,海禁更嚴。明清兩朝還曾實行遷海,外海島嶼更劃為禁地,「要蕩平房屋,必使島無一人」,否則「殺死勿論」。因此澎湖首座石滬建於何時何處,因年代久遠文獻闕如已不可考。 澎湖石滬的最早記載,出現於清康熙三十五年(西元1696)高拱乾纂的台灣府志賦役:「澎湖有…大滬2口、小滬20口…納雜稅」;雍正六年(西元1728)的清查則增加小滬34口、雍正八年(西元1730)又增加小滬半口(文獻中未交待何謂半口),雍正十一年(西元1733)再增加小滬18口;到了乾隆六年(西元1741)時,澎湖有大滬2口、小滬72口半、乾隆二十九年(西元1764)澎湖志略載:「澎湖大滬2口、小滬73口半」;光緒十九年(西元1893)林豪編著澎湖廳志:「澎湖有大滬2口、小滬76口半」。另據澎湖廳志風俗篇記載:「滬用石碎圍,築海坪之中,水滿魚藏其內,水汐則捕之。滬者,於海坪潮漲所及處,周圍築石岸,高一、二尺,留缺為門,兩旁豎木柱、掛小網柱上,截塞岸門。潮漲淹沒滬岸,魚蛤隨漲入滬。潮退水由滬門出,魚蛤為網所阻。寬者為大滬,狹者為小滬」。由於石滬的建造曠日費時且耗費人力,因此由以上文獻推估,澎湖石滬的建造應更早於西元1696年,迄今已超過300餘年。
二、澎湖石滬的種類
  澎湖的石滬因為地形、方向、潮流等因素的不同,其形狀也不盡相同,但主要可分成三種類型,分別為弧形石滬、單滬房石滬與雙滬房石滬。
1.「弧形石滬」:古稱「淺坪滬」,乃指沒有滬房的石滬,因其外形如      弧,又稱為「畚箕滬」或「圓籠仔圈」,通常建於淺水區且大多離高潮    線較近,所以吉貝人又稱之為「高滬」。
2.「單滬房石滬」:指的是有一個滬房的石滬,通常建於水位較深的地      區,因而也有人稱之為「深滬」。
3.「雙滬房石滬」:則為有兩個滬房的石滬,又稱「雙聯滬」,吉貝、牛    心灣及七美的雙滬房石滬於構造上又有所不同,有些滬房是一前一後,    些則是一左一右。依本研究團隊的調查,澎湖的石滬型態以弧形石滬所    佔比例最高(約佔49%),其次為單滬房石滬(約佔32%),雙滬房石滬最      少(僅有3%);尚有16%的石滬,因過度的毀損僅剩遺跡,已無法辨識其    原來的型態。








2014 04 11 石滬的起源與傳說(張筱芸 2099411014)

石滬的起源與傳說
漁滬(fish weirtidal weir)為一種古老的世界性漁獵構造,根據現有文獻的推測,漁滬的出現,最早可能為石器時代。這類的結構在世界各地的淡水潮間帶區域均有分佈,其技法有許多種,包括使用各種材質建構成不同形狀的構造物,其功能主要在攔截水流並限制魚類的行動。這種構造物的名稱在西北美洲的海濱稱為weirs、其他地區則有fish trapstidal trapskraalsguidesleadspoundsimpoundmentsfish fencesfish ponds及其他許多說法。
目前已知有漁滬文化的地區,包括日本、韓國、台灣、中國大陸、菲律賓、泰國、越南、印尼、柬埔寨、印度、斯里蘭卡、太平洋諸島、夏威夷、澳洲、紐西蘭、英國、非洲,甚至美國、加拿大都有分佈。由漁滬文化分布的跨國際現象看來,這種原始的漁獵技藝與結構,應該是人類文明發展的智慧見證,也是珍貴的文化遺產與文化景觀。

二、石滬為漁滬技藝的特殊形式

世界的漁滬其構築材質大多因地制宜,可區分成植物材、石材或人工材質等三大類,而石滬(stone fish weir)為漁滬技藝中較為特殊的一種形式,因為採用天然的石材或珊瑚礁建構,材料間並未使用任何人工黏著劑,僅依素材的形狀斟酌堆砌或小規模修整,故名石滬,在日本稱為石垣或石干見,韓國古時稱為石防簾。通常建構在河海交會口,或海濱潮間帶地區。石滬的建造因為需要抵禦風浪與潮水的變化,因此常堆疊成高約1公尺半或甚至達二公尺以上的圓弧形石牆,並且在末端捲屈成螺旋形,較複雜的則增加一個集魚用的滬房,甚至兩個滬房,並且因應捕魚所需,而發展出滬門、滬梯、滬牙、魚井、狹區…等構造。 由於石滬分佈與發展的地區,與南島語族遷徙的路線有高度的重疊,再加上採捕文化與建造形式非常雷同,因此筆者推測石滬文化很可能為南島語族漁業文化的共同特徵之一,但尚待更多的證據加以支持。
圖1.石滬的構造名稱-以澎湖單滬房石滬為例
三、石滬的建構條件
石滬發展的條件,通常有以下幾個要素:
1.有建構的材料:如石材(例如玄武岩、礫石、卵石)或珊瑚礁等,如此
  才可做為建造石滬的素材。
2.有足夠的潮差:如此才可利用漲退潮的原理,吸引魚群進入石滬中而
  被捕獲。
3.有強大的風浪:因為天候差與海浪猛,因此魚群較容易趨入石滬內躲     避。
4.有廣大的礁棚:因為珊瑚礁淺棚廣大,使魚即使退潮也因滯留潮間帶而   受困於石滬中。此外由於有較為堅硬的珊瑚礁岩底質,因此石滬可以建   構在礁岩上,而不容易因為潮水流動或沙質流失而影響基礎。
5.迴游性魚類:迴游性魚類因為攝食的需要,會追逐小魚或因採食藻類   而進入潮間帶,進而受困於石滬中。數量龐大的洄游性魚類,也是建造   石滬的必要條件,如此才有足夠的經濟誘因。
6.有足夠的人力:早期機械動力不發達的時代,石滬的石材須配合潮汐以   人工搬運至適當的位置堆砌,因此需耗費數年甚至十餘年方竟其功,所   以人力是建構石滬的必要條件之ㄧ。
7.有管理的制度:石滬既然集合眾人之力所建,其收成又受潮汐季節變化   而更迭,因此獲益的利潤分配與修繕的責任義務,變成一種約定俗成的   縝密分工,成為石滬永續利用的必要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