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頭

部落格的訪客

總網頁瀏覽量

2014年3月28日 星期五

2014 03 28 澎湖石滬的功能與類別(張筱芸 2099411014)

澎湖石滬的功能與類別

      澎湖的石滬是一種利用潮間帶陷阱的捕漁法。漁民利用當地常見的石材在礁硼上堆砌成海中石牆,使漲潮時洄游在海岸邊的魚群順著海流游入,在退潮時被「卡」在人工的陷阱內無法游出的捕撈方法,當潮水退去後,在石滬內積水處就可輕易捕捉魚兒。
石滬是澎湖半個世紀乃至一個世紀以前主要的捕魚工具,當地漁民對島嶼沿岸的海域生態可以說已經瞭若指掌,建造石滬前無不用心觀察潮水怎麼來?怎麼去?魚兒有什麼習性?那裡的浪頭有多高?什麼時候颳什麼風?什麼時候進什麼魚?那一種底質適合那一種魚棲息等等,都還要不斷的去體會,去了解。甚至,在利用周邊的可用石材來堆疊成石堤之後,還要不斷的從大自然的摧擊中去思考、改進,最後才能完成一座座同中有異,各適其所的石滬。從石滬的營建過程來看,尊重生態和順應自然,似乎早已是先民生活中再自然不過的一種思惟了,他們對人定勝天的詮釋,主要是表現在「天可以一次又一次的摧毀石堤,人也可以用一次又一次的修護來回應」的堅忍,從不敢肆意的想去以人力改造大自然。

石滬股東的結合也是漁村基層組織的一部份,在漁業現代化以前,石滬的漁獲量曾經有過一段璀燦光華的歷史,對當時漁村生活的安定不僅有重要的貢獻,對當時漁村文化的闡揚也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對當時起滬巡滬堅苦卓絕的墾拓精神更留下斑斑可考的歷史見證。澎湖石滬的另一個令人讚賞的核心價值是「社區總體營造」的精神。從結合一群親友、鄰居來成立組織,擬定合作公約,合力修建石滬,到捕魚權的分配,都形成一套可供全員遵循的規則,把夥伴之間的權利和義務都規範得有條有理。先民沒有經歷過民主的訓練,但是,拓募夥伴,選任召集人,籌措建業基金、準備工具和石材,會勘選址,確定滬堤的規模和形式,卻都在眾人的合議之下,依序進行;修堤工程和完工後的捕魚權利,也都能秉持公平合理的原則,來合作、分享。組織和組織之間則相互尊重彼此權益。每一口石滬就是一個小型的「社區」,由社區中的成員共同來保障石滬的永續經營。在養家活口的壓力下,先民當然也難免會有貪婪的私心,但是合作和互利似乎已成了所有社群成員最重視的生活哲學,所以澎湖的石滬都夠代代相傳,薪火不絕。

對一個澎湖人來說,石滬無異是個生活韌度最嚴肅的表徵,如今因漁業資源枯竭而漁獲量減少,石滬漁業已大不如前,傳統古老的捕魚漁具、漁法等也逐漸沒落消失。澎湖縣政府為了改善漁業及發展觀光業,自民國九十一年起開始推廣保存石滬的傳統地方文化特色並加以發揚光大,如設立石滬解說人員訓練課程及各種活動 (如石滬文化祭、石滬探索暨體驗研習活動、及七美雙心石滬等),期望石滬文化得以傳承,結合傳統漁業與休閒漁業,促使澎湖的石滬漁業邁向人文生態旅遊型態路線,讓原本逐漸沒落的石滬起死回生,讓更多的觀光客、民眾等,親身體驗石滬捕魚樂趣,對石滬有深入的瞭解及認識。

澎湖的石滬因為各地方位置、潮汐等因素之不同,其形狀也不盡相同,然而主要可區分成三種類型,分別為弧形石堤、單滬房石滬與雙滬房石滬。弧形石堤古稱「淺坪滬」,乃指沒有滬房的石滬,因其外形如弧,又稱為「畚箕滬」或「圓籠仔圈」,其通常建於淺水區且大多離高潮線較近,所以吉貝人又稱之為「高滬」。單滬房滬指的是有一個滬房的石滬,通常建於水位較深的地區,因而也有人稱之為「深滬」。而雙滬房滬則為有兩個滬房的石滬,又稱「雙聯滬」,吉貝、牛心灣及七美的雙滬房滬於構造上又有所不同,有些滬房是一前一後,有些則是一左一右,前者稱之為左滬房,後者稱之為右滬房。依2006年之滬口調查,澎湖的石滬型態以弧形石堤所佔比例最高(約佔49%),其次為單滬房型態的石滬(約佔32%),雙滬房型態的石滬最少(僅有3%);尚有16%的石滬,因其毀損的程度已無法辨識其原本的型態。

資料來源: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